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哲学理论,其认为万物和现象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相互作用而成。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在此指事物的普遍规律。《医原》说:“天地与人,不外阴阳二气”。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和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许多食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由来,是事物生长、消亡的根本,是事物无穷变化的内部原因所在。
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的一方属阳,背日的一方属阴。后来引申运用于说明气候的寒热,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进而又提高了这种认识,认为事物正反两方面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而任何事物,又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由此而总结出阴阳对立、阴阳依存、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基本理论,用来认识和解释整个宇宙中事物的存在和变化。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运用阴阳对立、依存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脏、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体的生理活动非常复杂,以阴阳概括相对言之,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之间或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存在着一样转化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理上阴与阳之间,既有对立、消长的关系,又有依存、转化的关系。在这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是重要条件。此外,阴阳学说还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邪正斗争而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协调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阴阳失衡(失调)。所以人体的病理变化虽然复杂,而其总纲不外乎阴阳偏盛和偏衰两个方面。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重要理论。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一方面认为世界万物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对于世界的本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
五行学说基于每一种元素的特性并通过抽象引申运用来对应自然界中的特定现象。在中医学中,则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人体组织器官等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分析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的联系,以五行的相乘相侮和子母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木代表肝胆,火对应心和小肠,土则与脾胃相关,金代表肺和大肠,而水则涉及肾和膀胱。五行学说强调了这些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这种循环关系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内在平衡与和谐,若五行失调,便可能导致相关脏腑功能的异常,进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为我们理解健康和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中医的实际应用中,二者通常是结合使用的,如脏腑可分阴阳,而五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解释,中医通过对阴阳失衡及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分析来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辨别一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属于何种阴阳失衡,并结合五行理论来调理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