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这种整体思想,即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许多组织器官所组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例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要依靠胃的熟腐、脾的运化和大肠的传导;而脾的运化,还有赖于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肝气的疏泄;五脏藏精气,是全身组织器官营养的供给者,只有五脏精气充盛,皮、肉、脉、筋、骨和耳、鼻、目、口、舌等组织器官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人体的这种整体活动,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根本条件,一旦某一局部发生病变,不仅该部分的功能障碍,且将影响相关部分甚至全体功能的失调。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常,则运纳无权,进而使全身组织器官失养,身体虚弱。又如心主血,肺主气,血赖气而行,气需血以载,肺气膹郁,可使心血运行不畅,而心血瘀阻,亦可使肺气郁滞。
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治疗上,局部的病变常须从整体出发,采用相应的整体疗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定治疗原则。
《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时刻给予人体以影响,如春温夏热,阳气渐盛,人体气血则趋向于表,使皮肤松弛,腠理发泄,津液外出而多汗;秋凉冬寒,阳气渐衰,人体气血则趋向于里,使皮肤收缩,腠理致密,津液下流而多尿。不仅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有影响,而且一日之中也同样如此,如早晨象春,日中象夏,日入象秋,夜半象冬,人体气血亦随之而变化。此外,地理环境的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也常给人们心理和精神上以不同刺激。
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自然界影响。中医学充分考虑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差异等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强调要顺应自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辨证,即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病史,综合分析其病因、病机、病位等因素,确定疾病的“证型”。论治,则是在明确“证型”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调整病人的体内失衡状态。中医的辨证论治首先是通过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听诊、问询和触诊等方式全面了解病人的状况。然后,通过对病人的体质、症状和病情的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证型”。最后,根据确定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使得中医能够做到因人因时制宜,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宏观的理论基础,使得医生能够从全局出发,全面考虑病人的健康状态。辨证论治则是实现整体观念的具体操作方式,通过详细的辨析和个性化的治疗,达到调整身体整体平衡的效果。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体系,展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的灵活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