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此外,《内经》还有”奇恒之腑“之说,包括脑、髓、骨、胆、女子胞,意指这些组织器官在功能上有异于六腑。
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较简略,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结构,认为他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脏腑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同时,各个脏腑中的气、血、阴、阳物质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气、血、阴、阳并重,有的是以气、阴为主,有的是以气、阳为主。
中医学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中医对脏腑生理功能的叙述,大大超越了形态器官的范围,尤其是五脏更是如此,不但包含着西医学同一脏器的部分功能,而且还概括了其他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在内。因此,中医学中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等名称不能与西医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同一而视。
中医学中,五脏主藏精气,负责储藏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如心脏藏神、肝脏藏血、脾脏运化食物精微、肺脏主气、肾脏主水液和精气。六腑则负责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以及气机的通畅和气血津液的循环。脏腑之间通过气、血、津液以及诸多功能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人体的复杂生命活动网络。例如,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与肺通过气血循环相辅相成;肝藏血,脾运化,肝脾关系调节着身体的血液和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节脏腑,恢复其正常生理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种无形通道,它连接着脏腑与体表,沟通着人体各个部位,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系统。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每条经脉都与一个特定的脏腑相连。例如,手太阴肺经与肺脏相联系,足阳明胃经与胃相连。从十二经脉分出,具有一定循行特点的另一类经脉被称为十二经别,实为十二经脉最大的分支。奇经有八,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经脉沿着一定的路径在体内分布,它们不仅仅是传输气血的通道,还在调节体内气机、维持阴阳平衡和气血畅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络脉系统则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它们比经脉更加精细且多样化,遍布全身,负责维持人体各部分的连接和沟通,确保气血津液的微循环。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运行的各种能量和信息都是通过经络系统在体内流动和交换的,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节身体内部平衡的功能,当经络通畅时,气血运行顺畅,人体的生理功能就能正常运行;一旦经络出现阻滞或紊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中医经络理论突破了单纯的器官生理功能理解,强调人体内部器官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系统性思维不仅关注局部问题,更注重整体调节和全身健康,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体现。